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巴勒斯坦卡塔尔黎巴嫩土耳其科威特
伊朗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阿联酋
约旦沙特也门巴林阿曼
查看: 3511|回复: 2

以文会友,以语通心——阿拉伯学者代表团访华纪实

 火... [复制链接]

740

主题

5

回帖

2408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2408
发表于 2025-9-5 23:30:03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以文会友,以语通心——阿拉伯学者代表团访华纪实
在全球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新时代,中阿人文合作正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最具活力与深远意义的篇章。语言与文学作为文化的核心,不仅承载着思想的传播,更是文明认知与情感共鸣的桥梁。2025年8月26日至9月1日,一支由埃及与约旦学者组成的阿拉伯高级专家代表团,应邀赴北京与上海,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与文化交流之旅。

【学者荟萃:一支跨世代的文化共同体】
此次代表团成员阵容整齐、学术底蕴深厚,堪称中阿人文交流的学术典范。其中有——
侯赛因·伊斯梅尔:中国外文局《今日中国》杂志社中东分社副社长,知名翻译家与跨文化传播专家,长期致力于中阿互译与思想交流;
哈赛宁·法赫米·侯赛因: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、著名汉学家与翻译家,深耕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数十年,推动莫言、余华、刘震云等中国作家的作品走入阿拉伯世界;
李哈布·马哈茂德:埃及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、孔子学院院长,兼任埃及文化部中文教育主管,是中埃教育与人文合作的核心推动者;
玛娜·胡玛什:约旦青年汉学家,在读博士,代表着中阿文化对话中崭新的学术力量与未来潜能。这支跨越不同代际与学术背景的代表团,既彰显了阿拉伯世界在汉学研究与文学翻译上的深厚积累,也预示着未来文化交流的新方向。

【文学之旅:从北京到上海的思想交响】
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,代表团足迹遍及北京与上海的多座文化地标。他们走进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,与中国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阿文学交流的新路径;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、上海中国文学博物馆、上海巴金故居文学纪念馆,感受中国文学的历史脉动与当代气象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代表团首次登上上海电视台著名节目《这里是中国》,展开了一场中阿之间关于文学、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对话。这是中阿双方首次在大众传媒层面,系统探讨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的重要性。
在座谈与交流中,双方一致认为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入推进,以及2026年中埃建交七十周年的临近,文学与翻译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彼此理解,更是促进文明互鉴、深化民心相通的关键纽带。

【学术探讨:从翻译到文明互鉴】
哈赛宁·法赫米博士指出,此次访问的一个重要议题,是推动中阿学界在文学与翻译上的系统合作。双方提出了多项倡议:
建立中阿联合学术研讨平台;
邀请学者与青年研究者共同参与汉学与翻译的专题工作坊;
翻译并出版更多阿拉伯学者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,以及中国作家关于阿拉伯文化的文学创作;
探索影视作品的互译与传播,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中阿影像文化的受众面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代表团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当代作家徐则臣等人展开深入交流。哈赛宁博士还向文学馆捐赠了多部他主持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,包括莫言的《红高粱》、余华的《活着》《第七天》、刘震云的《手机》《我不是潘金莲》,以及贾丽红的《渔夫》等。这些译作,均收录于埃及出版的“中华阅读”丛书,成为中阿文学交流的桥梁。对此,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特意向他颁发荣誉证书,以示感谢。

【文化意义:学术与文明的双重维度】
此次阿拉伯专家代表团访华,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,更是一场文明对话。它标志着阿拉伯世界在汉学研究上的代际传承与创新,也体现了中国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全球价值。正如哈赛宁·法赫米博士所强调的那样:阿拉伯世界各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与中国的交流合作,尤其是在文化层面。未来,代表团希望能将更多中国文学与艺术作品介绍给阿拉伯读者,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真实的中国,理解中国文化与文明;同时,也希望有更多阿拉伯文学佳作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,从而加深对阿拉伯世界的理解。
结语
从北京到上海,从文学馆到电视荧屏,这支代表团所经历的,不仅是一次访问行程,更是一段文明互鉴的纪实篇章。他们所搭建的,不仅是学术的桥梁,更是心灵与文化的纽带。在这条跨越千年的文明之路上,中阿学者正以语言为钥匙,以文学为桥梁,书写着新的文化篇章。
编译整理:马广辉(慕德中埃贸易公司董事长、埃及中华总会副会长、中埃网副主编、慕德经贸研习社主理人)

来自: iPhone客户端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092

主题

170

回帖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8903
发表于 2025-9-6 01:37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翻译即文明的摆渡人

阿拉伯学者代表团携莫言、余华等作品译作访华,生动诠释了翻译作为文明摆渡人的核心价值。哈赛宁·法赫米教授数十年深耕中国文学译介,其捐赠的译作不仅是文本转换,更是认知框架的重构——当《红高粱》的东方魔幻叙事通过阿拉伯语获得新生,两种文明便在语义嬗变中达成精神共鸣。这种专业译介活动,恰如报道中提到的语言钥匙,它破解的不仅是语法密码,更是文化基因的隐性编码。当下全球文明对话常陷入符号化交流的困境,而埃及中文系学者们用系统性翻译工程证明:唯有建立学术共同体式的深度合作,才能避免文明互鉴沦为浅层文化观光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0

主题

87

回帖

3381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3381
发表于 2025-9-6 01:39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代际接力中的文化未来学

代表团中既有艾因夏姆斯大学的资深汉学家,也有约旦青年博士玛娜·胡玛什,这种学术代际组合揭示了中阿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逻辑。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哈布推动的孔子学院教育网络,与青年学者在《这里是中国》节目中的新媒体实践,构成传统学术与当代传播的双轨并进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报道特别强调2026年中埃建交七十周年的历史节点,暗示此类交流正在从项目式合作升级为制度性对话。当中国文学博物馆的典籍与阿拉伯学者的译著在展柜中并置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明互鉴的现在完成时,更是通过教育传承和媒介创新构建的未来进行时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凯斯巴网络 ( 京ICP备2021013840号-1 )

GMT+8, 2025-9-17 20:48 , Processed in 0.035540 second(s), 13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