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学心得(第二百七十四集) 罗国正 (2025年2月) 3261、对著名哲学家冯友兰重要美学 观点的分析性思考 罗国正 (2024年11月于广州) 现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(1895-1990),是河南唐河人。23岁毕业于北京哲学系,后留学美国,28岁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29岁回国后,历任中国多所大学教授和文学院长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常务委员等职。他将美学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,他在论述美学问题时,主要是为了解释他的哲学观点,他没有美学方面的专著,他大量的美学方面的论述都是散落在他的哲学著作或相关文章里。虽然如此,他的美学思想也非常丰富,不少观点也超越了不少的美学家,在美学方面的见解和启示,值得人们思考、研究。冯友兰的美学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,即:在美学之外讲美学、在美学之内讲美学和在美学之内讲哲学。现介绍他的主要美学观点: 1、人生境界有四:“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。”“天地境界的特征是:在此种境界中底人,其行为是‘事天’底。在此种境界中底人,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,还有宇宙的全,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,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,始能尽性。”天地境界中的人最高者为:“不但觉解其是不全的一部分,而且自同于大全。”即消除“我”与“非我”的分别,达到“月印万川”的美学境界。“我”的是“有私”,他是“无我”。“体与物冥”、“自同于大全”,并不是“我”的完全消灭,而是“我”的无限扩大。“‘我’即是大全的主宰”。 2、“中国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。中国画的杰作大都画的是山水、翎毛、花卉、树木、竹子。一幅山水画里,在山脚下,或是在河岸边,总可以看到有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,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。” 3、“风流是一种所谓人格美。” 4、“凡美都涵有主观的成分”。“离开人的赏识,不能有美。” 5、“我可以用言语告诉人甚么是真,甚么是善,但不能告诉人甚么是美。” 6、“凡能使人有某种快感的性质是美,但是那一种快感是甚么,亦是不能说底。” 7、“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。” 8、“进于道之艺术不表示一事物之个体底特点,而表示一事物所以属于某类之某性之特点。例如善画马者其所画之马并非表示某一马所有之特性,而乃表示马之神骏之性。” 9、艺术本然样子,即艺术亦有其“理”。音乐本然样子是“无声之乐”,诗歌本然样子是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。 ………。 冯友兰的美学思想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、或角度来理解:一、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美学;二、理境交融的美学观;三、人生境界、审美境界方面;四、艺术作品的本然样子;五、哲学与艺术的关系;六、自然与人的合一。 冯友兰对人生四大境界是这样解释的:“照我们的说法,就有存在说,有一公共的世界。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,所以此公共的世界,对于各人亦有不同的意义,因此,在此公共的世界中,各个人各有一不同境界。”“在自然境界中的人,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。往好处说,这就是‘天真烂漫’,往差处说便是‘糊里糊涂’……。这类人,对于‘生、死’皆不了解,而且亦没有‘我’的观念。”“功利境界中的人,对于人生的了解,比较进了一步,他们有‘我’的观念,不论做什么事,都是为着功利、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。这一批人大抵贪生怕死。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,为国家做点事,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,是想换取更高的代价,表面上,他们虽在服务,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。”“还有的人,可能了解社会的存在,他是社会的一员。”“有这种觉解,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,……‘正其谊不谋其利’。他是真正是有道德的人,……他所做的各种事情有道德意义。所以他的人生境界,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。”“在没有社会组织以前,每个人确已具有一团肉,可是我们之成为人,却因为是有社会组织的缘故。道德境界中的人,很清楚的了解这一点。”“天地境界中的人,一切皆服务宇宙为目的。……他们认为在社会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——宇宙。……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东西,个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。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,所以他们所做的事便是为宇宙服务。”“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,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宇宙的某些了解,才能达到天地境界。”“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,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。”天地境界中最高造诣者“不但觉解其大全的部分,而且自同于大全。”不是“我”的完全消灭,而是“我的无限扩大”。“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,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的人,是人现在就是的人;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的人,是人应该成为的人。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,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。” 冯友兰强调中国艺术以自然美为主题,注重在自然美中领悟天地境界之美。他认为“风流”是一种人格。美涵有主观性,“离开人的赏识,不能有美”。有主观成份性质的美,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,但他又反对视美无一定的标准。他又认为美具有明晰和模糊的双重特征。他还认为:“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”。这反映出他主张感觉、直觉、形象在审美心理过程的重要位置。冯友兰将艺术归入哲学的一部分,认为艺术是表达宇宙万物之理的方式,强调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,还有深层次的哲思。他主张艺术的最高境界是“技进乎道”,“道”是最高理念,认为只有技的艺术,只能表达某一种事物的外表,而技进乎道则可以表示某类事物的内在性质、表达出理念。他提出了“艺术的本然样子”的美学命题,认为艺术有其“理”;“音乐的本然样子”是“无声之乐”;“诗歌的本然样子”是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等观点,来理解艺术与哲学的关系、来理解艺术中的理与情、技与道、比兴与风格等相对应的问题。 。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