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巴勒斯坦卡塔尔黎巴嫩土耳其科威特
伊朗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阿联酋
约旦沙特也门巴林阿曼
查看: 423|回复: 1

美学心得(第二百七十四集) 罗国正

 火... [复制链接]

7

主题

8

回帖

76

积分

注册会员

积分
76
发表于 2025-3-4 21:00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美学心得(第二百七十四集)
罗国正
20252
3261、对著名哲学家冯友兰重要美学   观点的分析性思考
  罗国正
202411月于广州)
   现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(18951990),是河南唐河人。23岁毕业于北京哲学系,后留学美国,28岁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29岁回国后,历任中国多所大学教授和文学院长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常务委员等职。他将美学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,他在论述美学问题时,主要是为了解释他的哲学观点,他没有美学方面的专著,他大量的美学方面的论述都是散落在他的哲学著作或相关文章里。虽然如此,他的美学思想也非常丰富,不少观点也超越了不少的美学家,在美学方面的见解和启示,值得人们思考、研究。冯友兰的美学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,即:在美学之外讲美学、在美学之内讲美学和在美学之内讲哲学。现介绍他的主要美学观点:
1、人生境界有四:“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。”“天地境界的特征是:在此种境界中底人,其行为是‘事天’底。在此种境界中底人,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,还有宇宙的全,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,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,始能尽性。”天地境界中的人最高者为:“不但觉解其是不全的一部分,而且自同于大全。”即消除“我”与“非我”的分别,达到“月印万川”的美学境界。“我”的是“有私”,他是“无我”。“体与物冥”、“自同于大全”,并不是“我”的完全消灭,而是“我”的无限扩大。“‘我’即是大全的主宰”。
2、“中国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。中国画的杰作大都画的是山水、翎毛、花卉、树木、竹子。一幅山水画里,在山脚下,或是在河岸边,总可以看到有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,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。”
3、“风流是一种所谓人格美。”
4、“凡美都涵有主观的成分”。“离开人的赏识,不能有美。”
5、“我可以用言语告诉人甚么是真,甚么是善,但不能告诉人甚么是美。”
6、“凡能使人有某种快感的性质是美,但是那一种快感是甚么,亦是不能说底。”
7、“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。”
8、“进于道之艺术不表示一事物之个体底特点,而表示一事物所以属于某类之某性之特点。例如善画马者其所画之马并非表示某一马所有之特性,而乃表示马之神骏之性。”
9、艺术本然样子,即艺术亦有其“理”。音乐本然样子是“无声之乐”,诗歌本然样子是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。
………。
冯友兰的美学思想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、或角度来理解:一、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美学;二、理境交融的美学观;三、人生境界、审美境界方面;四、艺术作品的本然样子;五、哲学与艺术的关系;六、自然与人的合一。
冯友兰对人生四大境界是这样解释的:“照我们的说法,就有存在说,有一公共的世界。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,所以此公共的世界,对于各人亦有不同的意义,因此,在此公共的世界中,各个人各有一不同境界。”“在自然境界中的人,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。往好处说,这就是‘天真烂漫’,往差处说便是‘糊里糊涂’……。这类人,对于‘生、死’皆不了解,而且亦没有‘我’的观念。”“功利境界中的人,对于人生的了解,比较进了一步,他们有‘我’的观念,不论做什么事,都是为着功利、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。这一批人大抵贪生怕死。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,为国家做点事,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,是想换取更高的代价,表面上,他们虽在服务,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。”“还有的人,可能了解社会的存在,他是社会的一员。”“有这种觉解,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,……‘正其谊不谋其利’。他是真正是有道德的人,……他所做的各种事情有道德意义。所以他的人生境界,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。”“在没有社会组织以前,每个人确已具有一团肉,可是我们之成为人,却因为是有社会组织的缘故。道德境界中的人,很清楚的了解这一点。”“天地境界中的人,一切皆服务宇宙为目的。……他们认为在社会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——宇宙。……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东西,个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。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,所以他们所做的事便是为宇宙服务。”“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,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宇宙的某些了解,才能达到天地境界。”“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,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。”天地境界中最高造诣者“不但觉解其大全的部分,而且自同于大全。”不是“我”的完全消灭,而是“我的无限扩大”。“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,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的人,是人现在就是的人;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的人,是人应该成为的人。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,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。”
冯友兰强调中国艺术以自然美为主题,注重在自然美中领悟天地境界之美。他认为“风流”是一种人格。美涵有主观性,“离开人的赏识,不能有美”。有主观成份性质的美,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,但他又反对视美无一定的标准。他又认为美具有明晰和模糊的双重特征。他还认为:“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”。这反映出他主张感觉、直觉、形象在审美心理过程的重要位置。冯友兰将艺术归入哲学的一部分,认为艺术是表达宇宙万物之理的方式,强调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,还有深层次的哲思。他主张艺术的最高境界是“技进乎道”,“道”是最高理念,认为只有技的艺术,只能表达某一种事物的外表,而技进乎道则可以表示某类事物的内在性质、表达出理念。他提出了“艺术的本然样子”的美学命题,认为艺术有其“理”;“音乐的本然样子”是“无声之乐”;“诗歌的本然样子”是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等观点,来理解艺术与哲学的关系、来理解艺术中的理与情、技与道、比兴与风格等相对应的问题。
。。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7

主题

8

回帖

76

积分

注册会员

积分
76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3-4 21:00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冯友兰长期在哲学领域探索、耕耘,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少成就,在学术的影响时间也相当长,关心社会科学圈子里的人,是比较清楚知道的,我在这里就不作赘述。但在我的感觉里,冯友兰是一个充满“书生气”的理想主义者,尤其在人生哲学、美学的一些问题上,反映得特别明显,有的甚至与现实完全脱节了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他和很多著名的哲学家一样,将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,去构造他们的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,将美学只是作为哲学的婢女,谈论美学只是为了解释哲学的问题,基本上都是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美学,这就是冯友兰的所谓“在艺术外讲艺术”。当然,我也承认,研究美学会用大量的哲学方法或其它方法,但很多美学、其中包括艺术的问题,只用哲学的方法、语境是难以作出正确的理解和恰当的回答。毕竟美学是人类真、善、美三大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大体系,有自己一整套特有的语境和具体方法。对美学以至艺术的问题的理解、回答,应该以美学的语境、方法为主,兼用其他方法,如哲学、宗教、心理学等等作辅助,则更佳。否则很容易走偏,以至误入歧途,更甚者会自陷于深井走不出来。下面让我对冯友兰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,选一些例子作分析、研究:冯友兰说:“若在艺术外讲艺术,则艺术亦是一类物,亦有其理,此理可称为本然艺术。艺术亦有许多别类,如音乐、绘画、雕刻、文学等,每一别类艺术,又各有其理,例如音乐有本然音乐,画有本然画。即对每一题材之各种艺术作品,亦各有其本然样子。”他还讲到一个内在层次,“在艺术内讲艺术”,把艺术当做特别的事物,以揭示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;第三个层次就是他主张在美学内讲哲学,如讨论天地境界,讨论形上学时以做例证等(这里涉及到冯友兰提出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时,在他早期的论述中,出现了不可逾越的断裂带)。他在《新知言》中是这样界定正与负方法的:“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讲形上学”,“负底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”。并强调先应用或有正的方法,然后才用或有负的方法。即先正后负。冯友兰始终认为,从形上学的概念为“逻辑底观念”说,它不包含经验的内容(注:他在这里不明白理论实践,也是有一种经验的)。我认为,形上学的概念是一种具体的共相,有自身的内容里的思想分析、逻辑推理、归纳概念、创造的活动,则与这类活动的相关经验。其实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时,也是将具象的表现与抽象的思维紧密联系着的,形象的表达中含藏着赋义和意义。所以,具象与抽象在艺术中,既有矛盾,又可相辅相成,不相矛盾。事实上,这两种情况都有存在的,例如,当代的抽象画等。冯友兰将负的方法创作的诗,作为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、可感觉、可以讲与不可以感觉、不可思议、不能讲的桥梁,以特定的方式表显。我从这个角度看认为,也说明了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是不分先后进行应用的,只能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判断、具体的运用。例如,通常情况下,对于哲学的学生来说,应先学会分先后。也就是说,冯友兰所讲的“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”,即先用正的方法然后用负的方法,在实际中不一定是这样。人们可以在那体与语统一的“诗”中,或有些舞蹈等艺术里,在特定的情况下,是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。正所谓一举一动,皆是大佛手印,嬉、笑、怒、骂也成文章。这恰如庄子所说:“言而足,则终日言而尽道;言而不足,则终日言而尽物”。明白了这些道理,才更好地理解艺术中的弦外之音,更容易明白冯友兰的“负的方法”,形上学的不能讲。我们就可以在既是“说话”,又是“沉默”里找到了具体共相中统一起来。

冯友兰提出的“艺术作品的本然样子”的概念,指的是具体作品“因为它并不是人作底,也不是上帝作底。它并不是作底,它是本然底”。在音乐上是“无声之乐”,在诗歌上是“不著一字之诗”,在小说上是“无字天书”。他认为,不符合“本然样子”的作品,是坏的艺术作品;近乎“本然样子”的是好艺术作品;合乎“本然样子”是最好的艺术作品。我以为,他这概念内含着一种意思,大概是指艺术、或特定的艺术作品应遵循自己的审美标准,或专业规范、专业的内涵和边界,或应有的理、范式。他说:“诗或画对于每一题材,因风格不同,可有许多别类,每一别类又有一本然样子”。这就涉及到“一”与“多”的理念。他又说:“本然样子在实际上虽画不出,而所有实际上对于此题材之画,都多少有合于此本然样子,不然即不成其画”。冯友兰为了解释、判断艺术的“本然样子”,提出了两个标准:一是“从宇宙之观点说”,他在这里可能是试图提出一个客观的标准,但他没有讲出具体的标准,使人处于五里雾中,显然他也没有在这方面的实际深入研究。二是“自人之观点说”,以评判艺术的主观标准。围绕着他的“从宇宙观点说”,很多研究美学的人,只能作推测、推理其意思,甚至傍证博引出很多哲学家、美学家、心理学家、艺术家等的观点来助证。例如,瓦尔顿所证明的:正确的艺术欣赏依赖范畴感知。但瓦尔顿的“范畴”不是空洞的,卡利关于绘画本体是有构想的。我认为,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本体论位置。同一音乐作品有多个演奏的副本,有人认为每个副本也可以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原作。而一幅画,就难以有多个副本,如果产生了副本,也成不了原作。所以说,绘画往往是单体艺术。也有的美学家主张绘画和音乐都是单体艺术的。这属于殊相一元论。戴维斯则认为,所有艺术在根本上看,都是行为,都不可重复。斯特劳森持共相一元论,他认为:绘画、音乐一样是多体艺术,绘画和雕塑也是类型,不是物体或物理现象。将绘画和雕塑被当做物体或物理对象的原因是复制技术的缺乏,如果有了复制技术,绘画、雕塑原作的意义只像诗歌手稿所具有的意义那样,像不同的人在同一地方的不同时间可以听完全一样的四重奏一样。不同殊型、例子和副本,就可变成了多体艺术。而在卡利看来,艺术作品,既不是艺术家生产出来的物理作品,也不是演奏家所做的一次演出,还不是画家或演奏遵循的某种抽象的结构,而是艺术家达到这种结构的行为和方式。结构本身不是作品,作品只是艺术家通过创作发现了结构的行为。我们欣赏作者发现作品的方式和实现目标的成就。卡利还指出:“不同作品可以具有同样的结构。”将作品区别出来是作者达到这种结构的不同环境。卡利的主张与杜威、克罗齐等比较接近,这些观点与冯友兰的“艺术作品的本然样子”的概念有相似之处。

。。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凯斯巴网络 ( 京ICP备2021013840号-1 )

GMT+8, 2025-5-7 01:46 , Processed in 0.030983 second(s), 11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